96个答案,一种未来
2025年10月29日 17:55来源:万物云
10月25日,由万物云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绿色空间使用者行动”全国案例交流在深圳举行。
这场源自空间服务实践、聚焦于“人”的行动,吸引了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96个创新案例共同参与。它们共同印证了一个核心理念:美丽中国的宏大叙事,正始于每一个社区、每一处空间,以及每一位使用者的日常行动。
该行动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万物云联合清华大学等机构共同发起,自今年4月启动,案例覆盖社区、学校、企业等多个领域,成为响应国家绿色转型战略的一次重要基层实践。

活动主办方代表、万物云董事长朱保全
01
万物云实践:空间服务视角下的“软性减排”
在开场发言中,万物云董事长朱保全深刻阐释了发起这一行动的初心与商业逻辑。他指出,万物云正是从物业管理走向的空间服务转型。“我们一直在思考,除了硬件投入,空间服务者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低碳?” 朱保全分享了一组来自万物云在管项目的实践数据:通过对在管项目的能耗算法进行优化,并系统性培训员工的节能运维技能,万物云在部分深圳项目中实现了用电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的成效。
“低碳转型不仅通过硬件投入,更可以通过行为实现软性升级,与美丽中国建设中‘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要求高度契合。”朱保全说。
02
汇聚同行者:万物云搭建平台,让民间智慧被看见
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行动提供了坚实的政策背景。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副主任林玉在致辞中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而绿色空间使用者行动,正是将政策语言转化为公众行动的关键桥梁。
征集到的96个案例,展现了民间智慧如何破解低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这些创新实践发生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却汇聚成巨大的绿色能量:

活动现场低碳创新实践案例展示
武汉市武珞路中学东湖校区以“1+10”模式,通过碳积分引导学生参与,年节水量达1400吨;
青岛壹起分社区以不足百元/平方米的成本,将垃圾区改造为堆肥基地,重塑了社区邻里关系;
孩子王在全国1300家门店设立环保展区,让环保教育从亲子家庭起步。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健认为,这些案例破解了低碳的“距离感”,其“人人可为”的模式,正是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的社会基础。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健
03
从案例到标准:构建可持续的行动生态
活动的尾声,绿色空间使用者行动主任委员、万物云可持续发展中心总经理王唯唯展望了未来的行动蓝图。她透露,万物云将携手各方,致力于构建一套可衡量、可推广的绿色空间评价体系,推动这些来自一线、经过验证的优秀实践,沉淀为行业共享的标准与工具。
“本次所有案例将被收录进由我们主导编制的《绿色空间使用者年鉴》,并计划在COP30上向全球展示。”王唯唯表示,“万物云希望,通过年度征集、国际发布等机制,持续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绿色行动生态,为我们共同热爱的这片土地,提供来自空间服务行业的制度化支撑。”
朱保全在发言中强调:“当低碳成为生活习惯,绿色才真正成为发展的底色。企业、社区和学校的实践证明,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每一个空间使用者的点滴努力。”
从政策号召到千家万户的门前屋后,从写字楼里的能耗算法到社区里的堆肥基地,绿色空间使用者行动的脉络,与万物云的服务网络深度交织。它清晰地展示了一条自下而上的建设路径:当空间服务者肩负起倡导与赋能的使命,当低碳成为每一位使用者的生活习惯,绿色,才真正成为我们发展中最动人、最持久的底色。
上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