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年半,横跨疫情,几易其稿。近日,由万物云和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集合住宅研究团队❶联合编著的《中国当代集合住宅30年》终于付梓。
《中国当代集合住宅30年》
“30余年,数度沉浮变换之间,住宅建设日渐理性务实。重新审视这一历史进程,回顾住区空间发展、住宅房型变化、立面风格流转的演变;也对那些流变中的趣事、激流中的探索、住区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做一些小小的记注;以期替那些为中国城市发展奉献了青春的一代设计、开发、建设者留下一份记忆。”研究团队成员,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姜敏在前言中写道。
该书从产品的视角,以1988年以来中国住宅发展演变为主线,探讨了城市区位关联下的住区发展,在规划要素、集合住宅❷、居住单元、住宅风格等多方面的变化。在历史的回溯中,关注住宅建设中社会与科学发展规律,关注住宅发展、住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同时,也基于住宅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展望了住区未来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重点关注了在我国城市化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万科对于城市集合住宅开发设计作出的出色且具开拓性的回应。万科技术研发核心团队基于住宅产品关联城市及时代特征的研究创新,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对未来住宅发展模式的研判下,万科形象地提出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理念,开始进行工业化住宅的研究,并重点进行了中高层集合住宅主体的工业化技术研究;在良渚文化村中创新了村民社区自治共建的物业管理方式;在存量优化的城市更新时代背景下,万物云探索“物业城市”模式,与地方政府一起将一体化整合、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智慧化运营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落地,实现对既有老旧小区的高质量管理。
图:良渚文化村
30年来,住区发展的模式经历了从城市中心小片土地开发的“都市织补”,到造城时代郊区小盘的“特色营造”,再到远郊大盘特色创新的“田园小镇”。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停车和绿地景观是构成住区物质空间的重要要素。其中,住区景观作为居住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今天居住环境营造的关键点之一。
图:万科物业工作人员修剪小区内绿地景观
集合住宅单体形式的发展与演变依托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其中“住宅面积标准”和“功能空间组成模式”是影响我国多层住宅住宅套型发展演变的两个重要因素。住宅户型的演变与发展反映出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程度提高。同时,房地产企业出于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考虑,推行标准化产品,使得产品逐渐趋同;个性化的需求则折射人们开始追求感情归属、尊重和自我价值的需求。
集合住宅的建筑风格逐渐开始本土化,注重楼盘设计理念和社区文化建设,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我国城市的集合住宅也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风格:以混搭欧陆风、西班牙风格、美式风格、英式风格、法式风格以及新古典主义——大都会系列、Art Deco风格为代表的异域风格;以国际化与地方化、现代简约审美、住宅立面公建化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风格;东方意境下的新中式与禅风系列以及对传统民居的转译、工业用地改造及对场地的创意利用下的多元化风格创新等。
图:不同风格的集合住宅
林林总总,该书通过对集合住宅、住区演变的一一盘点、整理、解读,呈现了清晰的认知和脉络。回顾过往30年,不难发现,中国城市住宅建设以高速城市化为背景,是极为特殊的城市住宅大发展时代。城市发展在推动住宅产业发展的同时,住宅快速建造亦撑起城市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繁荣。
住宅建设是永远的面向未来的进行时,经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当代集合住宅的发展和衍变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并朝着更加丰富的类型不断聚焦。该书从参与性共建、社区代际互助、城市更新、健康住宅、万物互联、都市农业、保障性住房、完整社区等几个未来可能存续和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剖析、阐释与展望。
住宅,是一座城市的底图,集合住宅建设,是涉及千家万户福祉的大事。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这个底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折射出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和消费文化的渗透,也反映出社会力量的变迁和芸芸大众的民生问题,从另一面细致入微地体现了国家的形象。中国住宅的发展,从居住模式、住宅的建造方式、供应模式、分配模式,乃至人们精神层面对于居住问题的观念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是一蹴而的,而是一个变动不居、不断探寻摸索、找到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定的住宅势必与特定的时代相关联,也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具体阶段密切相关。从建筑与规划设计及居住的角度,《中国当代集合住宅30年》为时代的变迁写下了不一样的注脚。
❶: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集合住宅研究团队:姜敏、李旭、李理主笔,叶天、卢健松、罗荩、邓广、张可心、胡彭年、高媛、沈瑶、晋然然、张馨月、吴蔓、叶松、岳文灿、左黛钧、关亚博参与部分章节撰写,岳文灿、吕桦、周全等建筑师共同参与。
❷:集合住宅一词来源于日本,指在特定的土地上有规划地集合建造的住宅,包括低层、多层和高层。集合住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新加坡“组屋”、香港“公屋”等。